注册
 找回密码
 注册
手机精英

精英乒乓网-买正品,到精英。买蝴蝶,到精英。

搜索
斯帝卡杯

  • 大气 2019-2-8 09:26 173#
    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我遇到了一些朋友。他们在同一个公司工作,并且都很喜欢乒乓球。很重要的是,他们单位的领导很喜欢乒乓球,而且单位里有很好的活动场地。这一切对我来说真是及时雨。我在朋友介绍下,买了一个新球拍(第一个专业拍),加入了他们的队伍。从最初的技艺生疏,到后来手感慢慢恢复,我又找到了那种熟悉的感觉。大学那两年的刻苦训练没有白费,我的一招一式还是那么中规中矩,有板有眼。并且,随着练球时间的增加,对球的研究也多了起来,我的水平又有了很大的提高。我开始成长为一个“高手”。不久后,我开始参加外面的一些俱乐部活动。在那里,曾经以为自己水平已经很高的我受到了打击。业余界的那些知名豪强可以轻松地横扫我。当我后来又看到某些国家队、省市队水平的选手轻松横扫业余豪强的时候,我彻底明白了,什么是学无止境。在中国这样一个国度,别轻易说自己是乒乓高手,因为高手真的很多,很多。如今的我,因为工作的变动,没有前几年练球时间多了。但我只要还能挤出时间,我还是会打乒乓球。我的目标已经不是成为什么高手了。我只想能够不断超越我自己就够了,同时希望收获健康、友谊和快乐。

    引用

  • 随缘 2019-2-8 09:14 172#
    90年代初,我踏入了大学的校门。对于大学,我有很多期待。中学时代高考毕竟是占据了最主要的地位,抹杀了我的很多兴趣爱好。所以,我决心在大学重新开始。于是,我买了吉他,并报名参加吉他兴趣班,憧憬着从我的指尖流淌出“爱的罗曼司”优美的旋律;我购买围棋书籍,开始学习定式、布局和手筋,想窥探一下黑白世界的无穷玄妙和深奥;我报名参加系足球队,希望能展现荷兰三剑客般的风采;我还读了很多普希金、泰戈尔的诗,并尝试写作,梦想有一天能在什么刊物上发表自己的作品。那个时候流行听欧美歌曲,耳熟能详的都是威猛乐队、迈克尔杰克逊、麦当娜、卡朋特,流行参加交谊舞会,学习三步四步吉特巴,流行找个女生宿舍搞联谊活动,顺便多结识几位女同学,还流行晚上捧个收音机,听听VOA锻炼一下听力。。。。。。在大学的体育课上,我选择报了乒乓班,而不是足球班。那似乎是一种直觉,不需要什么思考。也许我潜意识里早就选好了吧。我很幸运,遇到了一位非常好的体育老师。他是校乒乓队的教练,也是大学乒乓界的知名教练。在他的第一堂课上,我第一次知道该如何握拍,如何站位,如何保持一个合理的身体姿态,如何去控制球拍合理击球。就在那么一堂课的时间里,潜伏在我体内的乒乓热情一下子被激发出来了。从此,每周我最憧憬的课就是乒乓课,我最投入的也是乒乓课。很快,我在乒乓班上拔尖了,学习速度和质量都是最好的。短短几堂课以后,我就成为老师示范动作时的固定对手,几个月以后,我就是系里水平最高的几个人之一了。记得那时学校的体育馆离我的宿舍挺近,我经常拉着一个同样热爱乒乓球的同学去练球。我们通常在午饭后一小时出发,练到天空不断变暗,球的轮廓逐渐模糊,我们才会收起球拍,心满意足的离开球馆。我们练的都是一些基本内容,因为大学这种体育课没有要求教很高级的内容。但这并不妨碍我们以极大的热情坚持学习和苦练。这种勤学苦练持续了整整两年,直到乒乓课的结束。而正是这两年,打下了我日后乒乓之路的最坚实的起点。

    引用

  • 你行你上 2019-2-8 08:57 171#
    我接触乒乓球很早。小时候父母是工厂的双职工,所以从小在厂里的托儿所长大。那时厂里有工人俱乐部,里面就有一张乒乓球台,经常有职工打球。我记不清我第一次去玩是几岁了。反正不大,4,5岁的样子吧,我父亲带我去的。好像先开始是看看的。后来去的多了,人少的时候,大人们也会让我玩几下。这些都是很古老、很朦胧的记忆了,具体细节完全不清楚了。不过,我在乒乓球方面启蒙很早应该是一个事实。最深刻的记忆,是在某年的除夕。那年我大概6,7岁的样子吧,跟随父母到外公外婆家过年去。那天不知道怎么了,我突然想出来要买一个乒乓球拍。那个时候还是70年代末,买一个乒乓球拍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家庭来说,属于比较奢侈的消费。那个时候,谁家有一个盾牌球拍的,就算条件好的了,有红双喜球拍的大概就是高级领导了。父母当然没有同意我这样一个很不合理的要求。但我那时也不知道哪里来的一股邪劲,非要买不可,并且不断唠唠叨叨,哼哼唧唧,从下午一直断断续续闹到了晚上。鉴于是除夕这么一个合家团圆的日子,又是在外公外婆家里,父母一开始都忍着,没有发作,只是不断拒绝我,并和我讲道理。后来就懒得解释了。直到最后吃完了年夜饭,我还没完没了的时候,父亲终于忍无可忍了。最后的结果显然是一顿揍。尽管外公外婆极力劝阻,但还是打的不轻。于是就在这么一个特殊的节日里,在屁股上留下几个特殊的红色印记。这也是我至今仍然还记得这件事的原因之一。也许就是唯一的原因。

    引用

  • ampzaa 2019-2-8 08:46 170#
    暮色低垂的周五之夜,散了场的工作之所。灯火亮烈,却依然显出些许的孤独。三两人暂时避开了晚高峰的洪流,相聚在乒乓台旁打发这百无聊赖的夜晚。这才发现,原来我的球拍忘在了家中。于是随意拾起一块公家的拍,与同事球友你来我往。这是曾是我的一块旧拍,从初贴胶皮到如今已经历了四年光阴,拍面早已污黑,拍面拉丝严重,更不忍直视的是拍边,在与球桌的无数次迎头相撞中被磕成了齿轮状。三年前刚来这个单位时,将它奉公,以供大伙之用。一块十足的老拍,和我的心情同样老迈。旧拍是一块银河N6的底板,经历过N次胶皮更换后,现在置身的是正反两面的729旧皮。淡出了视线的旧物,自然配置旧查了许多,遥想当年,我也曾给它配过进口的胶皮,它也曾拥有过自己的芳华。犹记得来这里时,第一次参加集团的乒乓团体赛,这块拍柄纤细的球拍伴随我一路顺风顺水,当手握蝴蝶与双卡的对手接二连三地被我斩落马下,那份快意可以用“竹杖芒鞋轻胜马”来形容。是的,谁怕呀!任你洋兵器在手,也休想唬人。旧拍,曾见证了我的荣耀,也见证了我的沉寂。直至后来的后来,当我重新拾起乒乓,手上却早已换上了进口球拍,无论是力量,还是底劲,都与当年那块银河不可同日而语。依然还是集团的比赛,依旧还是同一群对手,可是战绩,却在徘徊中停留。似乎我的风格,已经升级到重装出击。的确,更换更高级的装备,对球技和技战术都能产生促进作用,为适应进口的球拍,才能够打法到技战术都会坐相应调整。进口的装备的却让我涨了球,但是隐约中,洋拍的那种张狂和高调,始终与我性格中的某些特质格格不入。同事和对手都说,老马的防守滴水不漏,进攻不够凶猛。可不是吗?后来换上进口拍,非为与时俱进,也非为炫耀装逼,而是为了弥补发力的不足。而被我最终舍弃,被我赠送给公司的这块旧拍,却是如此踏实稳健,如此贴心贴非。今日再次拿起它,心里依然有底,它吃球深,却不乏支撑力;它的弹性偏弱,却能把小球处理得细腻精准。比赛中,我从来就不是一个靠进攻得分的人,当年的它,让我频闭了众多的无畏失误,当眼睁睁低看着比赛中对手最后一球的下网和出界,旧拍总是陪我笑到最后。当落败的对手来端详我球拍时,无不是笑意中带着惊讶,原来是银河!?对,它就是银河,而且在银河中也是入门级的板子,但是它对我的频率,它懂我,在我正欲出招之前,它就能猜到我下一步的套路。唯有得心,才能应手。它的中庸,它的平和,刚好对了我的脾气。而且这样的板子不挑胶皮,随便帖一哪一片,都能上场。时至今日,我依然怀念那段至清、至简、至朴素的乒乓生活。你不用为比赛反复琢磨用哪块板,也不用思前想后该贴哪片胶。它让你省却了犹豫的心思,凝聚了练球的专注。球友的一板爆冲弧圈砸来,借力推一个大角度。中等偏上的厚度让它吃球深沉,缓慢的脱板速度为你赢得缓冲。没有霸气侧漏,没有高调张扬,只有最合适的性能,让你驾驭起来心无旁骛。这块银河球拍,浸染了曾今的情怀,铭刻了远去的时光。如果有一天网上再次相遇,我会淘一块相同型号,要全新的!

    引用

  • shengli 2019-2-8 08:03 169#
    从会打球开始,乒乓球伴随着我走过了近20个年头,在2019年新的一年,回忆一下这20年来的乒乓历程,与各位球友共同分享。记得接触乒乓球,还是在小学3年级,90年代初。家就在学校附近,每天放学,拿着2块红双喜成品拍(有块胶皮还是绿色的),就在球台边上等人,任何人来了我都和他打,有同学,有老师,有叔叔,阿姨,还常常被高年级的同学“霸台”。当时还是露天水泥台子,捡球特别痛苦,有时候球打飞到围墙外面,还得跑到墙外去捡球。有时候风大了,逆风怎么发球也发不到对方台面上,特有意思。打累了,就玩玩“摸脚”游戏,一个人钻到台下,其他人都站在乒乓球台上,那个人突然从台下某个位置钻出来,大家都纷纷嬉笑着,尖叫着慌忙躲开,既不能被摸到脚,又不能从台子上跳下来。电视上的乒乓球比赛,记忆最深的就是1995年天津的世乒赛,那时候,几乎是全家从老到小都围在电视机旁,从那时候,认识了刘国梁,孔令辉,丁松,瓦尔德内尔,对丁松崇拜的是五体投地。整个少年时代,虽然对标准技术一窍不通,动作也是随心所欲,非常业余,但是也积累了一定的手感,并且水平也在玩伴中算是很不错的。后来从2000年左右,初高中,基本也是属于一帮球友瞎打型,当然了,球台也换成了木桌。器材基本上是从管理员那里借,借到什么打什么。当时听说有弧圈球,也不知道什么是弧圈球,以为正手把球拍过去,往上带点摩擦就叫弧圈球。当时水平在同学中也算是不错的,但是技术体系,理论框架也是完全没有。上大学后,终于报了乒乓球训练班,有每周一次的乒乓训练。满怀信心过去,结果教练比较极品,对男同学口头指导几句,对漂亮的女同学都是从后面把身体搂住,手把手教怎样转腰,怎样收小臂。所以呢,进步可想而知,理论知识也是基本没有,底板就是超市几十块钱的一把红双喜成品拍。后来工作以后,基本停止了打乒乓球。直到2009年初,单位突然新增一个高级乒乓球桌,是世乒赛专用的那种红双喜折叠型桌子,这重新点燃了我熄灭已久的乒乓热情,这把火一点就熊熊燃烧起来了。开始几个月,想把以前的水平捡起来,又怕人家比较旋的发球,所以陆续用了2个成品拍,都是正胶的。后来逐渐发现板子太硬,对于板型和击球点击球时间的要求太高,而且控制不行,发球也不转(当时仍然没有理论基础,只是凭直觉这么认为)。有一次上网偶然看到了“精英乒乓网”,就随便点开来看了一下,我勒个乖乖,这一点就点开了我乒乓之路上最精彩的一页。在精英,我才知道原来有这么多器材厂商,不光光有红双喜。有这么多种打法,胶皮,底板,真是眼花缭乱。看见很多人都在说弧圈球,都在问怎么练弧圈球。于是我也决定要练习弧圈球,接下来就是器材的挑选,可费脑筋了,突然眼前多了这么多种器材,压根就不知道选什么好。我的烧拍路也就开始了。

    引用

  • 痛快 2019-2-8 07:54 168#
    新年故事,斯帝卡Mantra M套胶试打记。在试打体验中发现,这款Mantra M手感清晰舒适,正手在小力量下就很易透,能够实现较快的球速。中等力量弧线较长,力量传递好,出球质量有惊喜。发力击打球陷入海绵里比较深,击球声音也挺响亮,速度很快,海绵支撑力有很强的表现,有T05的味道。Mantra M对使用者发力力量要求并不算太高,可以说一般的球友使用,都能够打出非常迅捷的速度,更加偏向于追求攻击性。Mantra M为涩性胶面,薄摩擦效果一般,必须按照外套的击球方式迎球拉打。小力量摩擦持球性能不错,可以较好的把球包裹住。Mantra M正手近台拉球制造弧线的能力很强,击球感扎实。在连续拉弧圈或中远台相持中,可以保持非常轻快连贯的发力动机。出球弧线长而顶,中等硬度的海绵能够在拉打中提供足够的支撑力和平衡点。拉高调弧圈球手腕稍微发力就能制造强烈的旋转,弹跳弧线刁端诡异,球在落台后直接往下坠。Mantra M打新材料球大大提高了摩擦系数,降低了额外所需要的花费的气力。Mantra M控制起来手上有数,对发球接发球落点、力量和旋转把控精准。台内搓摆劈长等小球技术能够随心所欲的回击,触球时没有传统德套那种虚弹。这完全得益于斯帝卡新型制胶技术,将特殊比例混合天然橡胶与合成橡胶设计。Mantra M在正手台内挑打时,击打力量传递十分集中。Mantra M为中等硬度,在日系套胶硬度划分中,是一款属于正反手两面都能使用的套胶。搭配市面上常用的5夹7夹或碳素纤维底板都容易发挥套胶的优良性能和底板的特点。是一款适合所有技术水平级别的乒乓球爱好者使用的百搭全面型套胶。此外,Mantra系列中的另外两款套胶型号,H更适合正手,S则适合反手。Mantra M使用小结:Mantra系列定位于斯帝卡旗下中高端套胶产品。最新的日系橡胶技术开发,提供了混合天然橡胶与合成橡胶的完美平衡。新型改进“气囊”技术科技海绵,击球更实,持球更深。从我的使用情况来看,Mantra M无论从速度、旋转以及综合性能都非常适合打新材料球使用。

    引用

  • stigaac 2019-2-8 07:11 167#
    我和斯帝卡CL底板的故事。前些日子,我买了一支斯帝卡cl,正手天极39度(店员刷了9遍,我觉得有些多余)反手金jo,(刷了5遍)。首先说一下cl,实心不带cr的,master柄,89克,有一个小小的半木结,厚度6.32cm,震手感小,弹性优良,无大芯拼接。总重181克。买完之后,我进行了试打,明显不同于我所买的碳素板。官方称红黑是它的进化板,我并不这么认为,cl是一款硬7加,手感清晰,而且快攻很强,很不同于红黑碳王的打法,而且从感觉上,两者几乎没有相似之处。(纯属个人意见)首先是预热的基础练习,反手很暴,起初我无法很好的控制,正手因为灌了胶,也显得很暴,但很适合我,出球稍快,但还是可以较好的控制。天极3是一款涩粘性套胶,虽然不粘手,但是很粘球,和狂飙的粘球程度基本相同。Cl很适合快弧的打法,但我却是摩擦多一点,感觉上有些不适应。金jo的摩擦很好,比sriver系列好多了,而海绵官方称为32度,但却很有杀伤力。之后与朋友进行了比赛。起初用天极发球时,对于右侧旋球施加的旋转很大,并且很有杀伤力。对方吃了近4个球,但对方发左侧旋球而变得不好控制,摩擦很大,但容易吃球。摆短的时候会有一些方向的偏差。台内球除了摆短与劈长外,其余的都可以应付自如,快攻尤其是cl的特点。但是中远台也有不俗的表现。拉球很准,有着很好的控制力,弧线很长,但很低,2跳明显低平,很冲,使对手防范不及。反手发球时明显不同于正手,海绵持球而且很容易控制落点。台内球上挑打尤其有杀伤力,在僵持中,反手是德套的新出的内能套胶,于是弹性很好,内能感强。容易上手,很持球,脱板略慢,但我力量强大,弥补了不足。防守方面,用那句老话“最好的防守就是进攻”来形容最好不过了,反手要是刻意去防守,那么就会使回球很高,几乎就是对手的活靶子。所以我们应当主动发力进攻,才可以弥补它的不足,扬长避短。最后,我以4:1赢了球,总结一下我的cl,手感很清晰,没有天花板效应,很适合我这种大力型的选手,天极3很适合控制,但灌多了胶水显得过于的暴力,建议还是不要灌太多。反手的德国内能套胶jo是一款性比价很高的套胶,而且有了f1的普及,也有着清爽的响声。摩擦,弹性,控制也都十分均衡。

    引用

  • 物以稀为贵 2019-2-8 01:38 166#
    新年故事,我与许昕。作为一名直板,快攻结合弧圈打法的业余乒乓球爱好者,我与现役国手“人民艺术家”许昕的球路有许多相似之处。我擅长近台快攻、发球抢攻以及中远台反拉高调弧圈球。直拍的优点是手腕灵活,发球便于运用手腕的力量发出比横板质量更高的球,并对前三板的台内小球处理更有优势。不过,对于直板最致命的问题是反手位的空档。由于腿长臂长的优势,许昕可以全场来回跑动,手感佳,周旋能力强,相比于其他直板选手更能弥补反手位的缺陷。对于像许昕这样的直板选手,我觉得要加强自己的反手能力。首先,要把食指和中指的力用上,这样拉起更有力量和厚实感;其次,是重心的调节,因为直板反手弱的原因,导致对方发球就想着侧身,而使用反手,把左脚放在前面,把重心放在左脚上面,拉球时,就能拉出直线和斜线,反手相持的能力也就提高了。相信人民艺术家许昕的能力与实力,希望以后乒坛能涌现出更多优秀的直板选手,也希望我在2019新的一年大涨球技。

    引用

  • 发型不乱 2019-2-8 01:24 165#
    乒乓球是我儿时的第一爱好,从七八岁无意识的接触,到后来的疯狂热爱,再到今天的不放弃,乒乓球是我在学习之余的最大兴趣爱好。升入大学后,我参加了学校的乒乓社团,体育课选修的也是乒乓球,课上学习,课下观看乒乓球比赛,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不断涨球。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上学期,我与一个同学打比赛,抛开自己字技术方面的不足,我有几个球处理得不是太好。离开球馆后,我依然在想那几个球,还查找了许多相关视频,又询问了乒乓球老师,这才有点眉目。之后再与他切磋的时候,我已经可以很好地处理那些球了。正是这种探索的过程,让我觉得乒乓球很有意思。如果要说乒乓球给我带来什么,除了快乐和友谊,最大的幸运就是让我认识乒乓这个大家庭,每当我拿起球拍,我就会想起国乒选手在赛场的拼尽,那种体育的传承精神也将成为我热爱乒乓的宗旨。

    引用

  • A爱勇教头 2019-2-7 21:56 164#
    乒乒乓乓拼搏健康!诸事皆宜的新春佳节大家得奖快乐开心!预祝大家心想事成!

    引用

  • Fantasy 2019-2-7 21:26 163#
    即使新春也不忘去打乒乓球,因为那是刘小枣喜欢的小白球啊,祝贺自己新的一年喜提凤刘,今后我将手握凤刘大杀四方,信仰加成,有望快速涨球。祝所有热爱乒乓球的老铁身体健康,年大吉,球技大涨。15605964813

    引用

  • 跑跑 2019-2-7 13:17 162#
    自从一二年级开始打乒乓球后,我便十几年如一日的痴迷这项运动。每次拿起球拍,我都能回想起那个带我走进乒乓球殿堂的人。在我心中他不仅是年长我两岁的邻家大哥,也是我的乒乓球老师,陪伴我成长的朋友,与我交手最多的对手。我们同为左手握拍,他很乐意教我乒乓球技术。刚开始我只会用成品拍简单地推攻,他帮我换了第一支专业底板,为我打开了专业技术的大门,让我知道乒乓球有那么多先进的技术。从握拍、站位、步法、到练习攻球、摆短劈长、拉弧圈球、再到各式各样的发球……小区的水泥台伴随我们的童年时光。时间飞逝,一起从小学初中到高中,底板也从国产银河变为了进口斯帝卡黑檀5。今年春节,阔别已久的我们从各自工作的外地回到家乡。几年没有在一起打球了,再次见面可以感觉依旧那么亲切。他又帮我规范了一些动作,还向我展示了挑打、拧拉等新技术,我们一起交流了勾手发球的变化技巧,儿时的感觉又一次浮现在我们身边。

    引用

  • sunshine37940 2019-2-7 06:17 161#
    联系方式13131805875

    引用

  • sunshine37940 2019-2-7 06:13 160#
    去年一直坚持在健身中心打乒乓球,打球使我忘记了烦恼忧愁,收获了欢乐和友谊,希望在新的一年,坚守我的梦想和爱好,让我乒乓伴随一生,乒出精彩,兵出快乐,最后祝精英乒乓网越办越好

    引用

  • 木冉 2019-2-6 20:41 159#
    看过一部动漫电影叫《乒乓》当时自己还小虽然并不是我国作品但是主人公喜爱乒乓的精神打动了我我开始关注乒乓看比赛激动欢呼每一次都牵动自己的情绪看到打的好的更是羡慕不已我们祖国乒乓这么强骄傲不已嘻嘻13653892288

    引用

  • luke634 2019-2-6 12:09 158#
    打球已两年,已经喜欢上了这项运动。买乒乓器材找精英,希望精英在新的一年越办越好,微信ywl634。

    引用

  • hhdj2008 2019-2-6 11:49 157#
    QQ2339413252

    引用

  • hhdj2008 2019-2-6 11:35 156#
    记不得哪一年了,只记得那年临近春节前,母亲患病在镇中心卫生院住院,得的是胃下垂。记得那一年我上高二,妹妹上初三。好在妹妹平常能炒几个家常菜,我负责买菜,父亲平常也就只能朴素地蒸个鸡蛋羹啥的,他负责在病房照看母亲。那年的大年三十是在病房里度过的,没有暖气,没有往年年三十的盛宴,窗外还飘落着雪花,可一家人反而比以往更加温暖、坚韧与成长!母亲躺在病床上,脚枕得高高的,忽然间,我看她眼角溢出的泪花,那是欣慰的泪水,铭记一生!

    引用

  • 天天94369 2019-2-6 09:59 155#
    我的故事和冬天、新年和乒乓有关。那一年,我还在上学,学校放寒假,那一年的冬天特别冷,临近春节,好像第二天就是除夕,周围张灯结彩,小区里的路灯杆上早早地挂上了红灯笼,连空气中也弥漫着愉悦的气息,早上起来,混到上午十点,不知怎的,我就是想打球。运动让人愉悦。此时母亲戴着眼镜正在纸上写着“春节备忘录”,她说一会还要写写“年夜饭的菜名”,我知道,中国人家的传统,除夕这一天,下午贴春联,晚上年夜饭,听晚上十二点的钟声,然后便是“毕毕剥剥”的鞭炮声,如一天的浓云,在四周响个不停。 以运动来迎接新春无疑是最好的,我邀约同伴去打球。去我们市文化大楼四楼某某乒乓俱乐部,名字我现在已忘记,那是一个很大的场地,也是全民乒乓健身的基地。夏天我去过几次,人很多,很火。那的老板也会打球,也懂球。现在我还记得他泡好一杯茶,翘着二郎腿,坐在桌子后裁判的样子。 我和同伴约好地点见了面,外面很冷,冰天雪地,北方临近春节就是这样的冷天气,需要到春节后3-4月份冰雪才融化,大地才显出一丝春意。我们两个全身捂得严严实实,一路冒着零星的小雪来到了目的地。可是上了楼一路是那么安静,乒乓球场地的大门半掩着,没有锁,里面一点声音也没有,我们推开门,里面一个人也没有,只有三四排20多张球桌立在那里,里面太冷了,没有开暖气,服务台里也一个人也没有,连看场子的老板都被冻走了,当时说真的,我和同伴相视只能苦笑,我记得我呼出的白气清晰可见。这场地太大,门窗又四面透风,再加上快过年了,谁家没有年货要置办呢?谁又会想到我们几个要来打球呢?这是一个美丽的错误,你说有趣不? 我们都不想白跑一趟,既来之,则安之,既安之,则打之,我们脱掉外套,“乒乒乓乓”打了起来,太冷了,我们都不停地跑着跳着,不能让自己静止下来,因为一旦停下就冻得仿佛要缩成一团,我们只能板板发力,让自己热起来,不一会,浑身冒汗,似乎在冷空气和我之间有了一层中间的隔离地带,但又过了一会,热汗就成了冷的,继续打球…… 整个场地里只有“乒乒乓乓”的球落在球桌上的声音,还有,还有我们的欢笑声。现在看我们似乎有毛病,20多张球桌我们换着打,就好像一个大大的五星级宾馆只有我们一波客人,我们可以不停滴换房间,只是没有一个人在旁边,没有人喝彩,只是这豪华宾馆开在了寒带。可我们不在乎,我们自己给自己喝彩。我们自己做自己的观众,我们的心是火热的就足够了。“新年”、“乒乓”、“乐趣”、“往事”,这次经历不仅对我,就是对我邀约来的同伴而言,都是一生难忘的,因为它特别,特别有趣,特别巧合,也特别地冷! 最后交代一下,我们打完球后将打球费用压在了电话机下面,我们打完球后去了冷面馆,要了多加辣椒的冷面,我们打完球后并没有感冒! 我的新年故事,够冷,嘻嘻……联系方式:18251135076

    引用

  • 提琴 2019-2-6 08:23 154#
    斯帝卡新年贺岁:说出你的新年故事,我的发球技术。我的发球具有一定迷惑性。由发下旋球可变为上旋,是自己在无数次练习中摸索发现的。发球动作初始不变,发下旋球的方法,当摩擦球的一瞬间,向下砍的姿势可以变为向侧拉或者向上提。旋转由下旋变为上旋或者侧旋,对方用搓球的方式便会出台,这种不算高水平的技术可言在开局中交替使用,对方一时不能分清旋转容易吃发球。但是不能一直使用,会失效,所以并不能依靠这种发球来赢得比赛。对于我未来还要改进的是增加球的旋转,提高发球的质量和速度,增加发球角度的多变性和灵活性,下旋长球和上旋短球结合,提高发球制胜等。

    引用

  • 海马89725 2019-2-5 23:54 153#
    电话,13730959311

    引用

  • 海马89725 2019-2-5 23:53 152#
    话不在多,今年收到的最好的祝福就是球技大涨,这一句简短的祝福比万事如意,财源滚滚之类的更让我高兴,其中包含的深意更让我舒心,满满的感动,我想这也许是亿万球友的共同心声,今年过节你有没有收到球技大涨的祝福呢?

    引用

  • 笑百步 2019-2-5 22:45 151#
    新年故事,名将波尔,我学习的榜样。我开始学习打乒乓球的时候,那时出现了以为震惊世界乒坛的运动员——波尔(德国队)。他打破了中国对乒乓球项目的垄断,接连战胜中国队主力王励勤、孔令辉获得极具含金量的世界冠军,从而开启了国乒几代人的对抗,一己之力扛起欧洲乒乓球的大旗。波尔是左手横板、两面反胶弧圈结合快攻打法。一手高质量的逆旋转发球令对手很不适应,一板强力正手加转弧圈球又快有转,反手反拉弧圈更是获得乒乓球年度最佳。波尔即是我的偶像,又是我的乒乓球技术的模仿对象。业余时间,我下载了许多波尔的打球视频作为模仿资料,波尔的人品和技术永远是我学习的榜样。

    引用

  • 甜言蜜语 2019-2-5 22:29 150#
    我是一名直板乒乓球迷,平时非常喜欢打乒乓球,比较擅长发球抢攻、直板横打和反手拧拉。这几年我将反手速度提高得比较快,正手发球以逆旋转和钩子发球为主,拉下旋球比较好,而且带点变向。我经常看许昕的打球和比赛视频,好多技术都是像他模仿学习。许昕的正手位短球和正手第一板下旋球抢攻十分强悍。总体感觉许昕打法先进,实力雄厚,手感好,对乒乓球的理解超过一般人,不愧有“人民艺术家”之美称。希望许昕实力越来越好,为中国乒乓球事业再添光彩,也希望我在新年里球技提高。

    引用

  • 炼狱 2019-2-5 22:12 149#
    说出新年故事,赢取马龙\刘诗雯乒超同款战袍!我是横板快攻结合弧圈打法,反手多以弹击。我使用的是斯帝卡CLCR底板,正手狂飚3,反手TSP生胶。目前使用生胶的运动员不多,但是生胶打法常常成为比赛当中的亮点。因为生胶一旦打开了,将会通过速度取胜。虽然使用生胶者少,但不乏一些名将,如王涛、福原爱、唐鹏、木子、何卓佳、伊藤美诚,不敢说谁和谁的打法相像,因为每个人的技术特点,对球的理解都不一样,而且自己水平确实不是很高。如果说想学习某个人的打法,我觉得应该是伊藤美诚。因为她把生胶的特点发挥得淋漓尽致。伊藤美诚反手弹击速度快、落点变化多,让人看到了生胶的最强的一面,希望自己能再接下来的学习和探索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引用

  • 微信二维码
    微官网
  • 微商城二维码
    微商城
  • 腾讯微博
    精英微博
  • 网络合作
    网络合作
返回顶部
意见反馈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