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找回密码
 注册
手机精英

精英乒乓网-买正品,到精英。买蝴蝶,到精英。

搜索
斯帝卡杯

“德国教父”救了重庆乒球 后战斗时代为康德喝彩

2006-2-11 09:57| 发布者: 古国天使 | 查看: 1473| 评论: 0 |来自: 重庆晚报

放大 缩小
简介:  
 

  编者按德国乒乓球“教父”,这不是一顶高帽子,而是一位重庆乒乓人的真实写照。现年65岁的重庆老人李先觉在他的乒球教练生涯中先后到三个国家执教,其中在德国的12年时间内,他不仅为德国乒球带来了第一个世界冠军,还一手培养了波尔、许斯等大名鼎鼎的球星。这个春节,这位已退休回国并在成都定居的德国乒球教父归渝省亲,但他真正收获的惊喜并不是重庆数年来的变化,而是重庆乒球正在康德俱乐部的带领下回到正轨……

  【教父归渝·喝彩】

  “德国教父”看到希望

  重庆市体育局一楼的康德乒乓球俱乐部办公室,总经理张平可身旁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看起来亲切并慈祥。“这是前德国乒乓球国家队的主教练。”张平可作为开场白的介绍词让记者为之一振,而他接下来加上的那句话则更令人对这位老人侧目以待:“著名的德国名将波尔正是他以前的学生……”

  从“蜀中五虎”到“德国教父”

  在21世纪初的重庆,李先觉并不是一个引人注目的名字;但在近半个世纪以前,年轻的李先觉却是当时威振西南的川中乒球五虎将之一。“我们当时拿过不少省市冠军,全运会也拿过团体和单、双打第五名。”李老回忆着以前的喜悦,然后感叹了一句:“那时,重庆的乒乓球项目真的很强,你知道吗,当时被称为蜀中五虎的五名四川男队员中,有四个是我们重庆人……”

  上世纪70年代初,结束运动员生涯的李先觉走上了援外道路,而留给他身后的遗憾是,曾经强盛的重庆乒乓球运动,却因为他们这代人的离开而渐显势弱。“我第一次出国是1974年去多哥支教,两年后回到重庆时,我发觉重庆的乒乓球运动已经由昌盛走向了凄凉。”李先觉此后一直坚持走着他的支教路,从1984年去南斯拉夫再到1986年去德国,他终于在乒乓世界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坐标。经过一、两年带队的成绩检验,经验丰富的李先觉成为德国乒协备战1989年第40届世乒赛钦定男队主教练人选。第40届世乒赛上,李先觉带领弟子罗斯科普夫和费茨纳获得了德国乒球历史上的最佳战绩———男双世界冠军,就此确立了自己的德国乒球“教父”地位。

  而那时的重庆乒乓球,却是一片在体制变革中带来的沧海桑田———失去专业队的重庆乒球已失去了继续发展的生命力,作为李先觉昔日战友的张平可在当时也有一个凄凉瞬间至今仍记忆犹新:“那时像我这一批重庆的乒乓球教练正流落到国内其他省市支教,我在外地宿舍收看第40届世乒赛时在电视中惊讶的发现了德国教练席上李先觉的身影……”看着李先觉当时夺取世界冠军与队员激情相拥的欣喜若狂,张平可那时的感触仍未平复:“同为重庆乒球人,为什么不同的生存环境竟带来如此巨大的发展差异?”这后来也成了困惑张平可半生的命题,因为他眼看着昔日战友用中国乒球理念将德国乒球带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而在他的半生呼吁之下,尘封已久的重庆乒乓球这才刚刚走上重见天日的道路……

  “后战斗”时代,为康德喝彩

  在李先觉和张平可共同怀念的那个年代,重庆乒乓球因为一支西南战斗队的诞生而曾傲视一方。在沉寂了二、三十年的真空时段之后,现在重庆刚刚复苏的乒乓球局面被李先觉称为“后战斗”时代,而这个新时代的所有希望,都来自为重庆乒乓球重新注入活力的康德俱乐部。

  其实在1998年从德国乒协委员的位置上退休回国之后,李老就一直致力于国内青少年乒乓球的培养工作,而作为故乡的重庆则是他工作的重点之一,“每年都会组织一些重庆青少年队和其他地方少年队进行交流比赛,希望通过这些交流让暂时落后的重庆乒乓球能为将来的发展多发掘一些有价值的苗子。”但遗憾的是,重庆缺少专业队的现实仍屡屡让李老的努力付诸东流,就连张平可也承认:“比赛不少,苗子也发现了一些,但没有专业队,好的孩子要么被其他省市专业队挖了,要么就自己不往下练了……”

  这次回渝,李先觉的本意只是想看望尚在重庆家中的老母,但康德俱乐部在短时期内的横空出世,让李老在此次的回乡之旅中多了另一份意外的收获,“之前确实听说过重庆这边有组建俱乐部参加国内联赛的意向,只是没想到组建的速度会如此之快,而且队伍的起点也如此之高。”李先觉感叹道,刚回重庆,他接到张平可的电话之后就立刻来到了俱乐部,在详细了解了俱乐部的组建过程和近几年的发展规划之后,李老笑了:“以前有西南战斗队,现在有了重庆康德队。有了职业队带头,重庆乒乓球再次崛起有希望了。在这里我要代表老一代重庆乒球人感谢康德集团,他们肯出资组队对于重庆乒乓球来说真的是一次义举。”

  【教父归渝·支招】

  要重视青少年的培养

  如果说重庆人李先觉的到来开始奠定了德国乒球在欧洲的霸主地位,那么他在德国这12年时间内的所得却也是在中国国内乒乓球发展过程中无法收获的经验。回国之后,李老一直以一种中西结合的方式推广着青少年乒球运动,对于刚刚成立的重庆康德俱乐部、作为重庆乒协顾问的李老也毫不吝啬的支出招来:“千万不要在重视专业成绩的前提下忽视了基础力量的建设。”这是李老回国之后为他的德国之行作出的重要结论。在他看来,一切运动发展的本身并不在于专业性的突出,而应着重于其本身群众基础的膨胀。

  对于中国乒乓球数十年称霸世界的原因,李先觉也看得很透。“因为是国球,乒球本身在国内就具备了一定的群众基础;但中国乒乓球的突出却并不在于人数优势。其实中国乒乓球真正的优势是国家体育主管部门一直以来的专业化训练,这才是中国乒乓球后备力量要强于世界其他国家的优势所在。”但这样的优势,在李老的眼中看来似乎已岌岌可危,“这样的优势只能是短期的,因为中国体育的很多项目都证明,专业队体制的训练手段已不容于时代发展的潮流,这一点从红极一时的足球项目的青黄不接就可看出。其实乒球也一样,以前的孩子在体制的保障下还愿意进专业队训练,但现在孩子的前途有了后顾之忧,因此在专业层面上的后备力量已经萎缩得越来越严重了。”

  既然不能完全指望专业后备队,李老建议康德可以试着像国外的俱乐部那样把后备力量的培养面拓得更宽一些,“德国乒协下面的俱乐部有13级,顶级队伍12支、次级24支,以此类推呈宝塔型延伸下去,他们的乒乓球基础力量之庞大可想而知。这只是一个例子,其实拥有3000万人口的重庆市,乒球爱好者的数量绝不会比德国弱多少。”把年轻的乒乓球爱好者发展成为乒乓球人口,这需要一种科学的梯队建设路子。“靠外来妹打江山只能成为俱乐部初期的过渡性选择,当队伍稳定下来之后,钱还是需要用在刀刃上。只有拥有了充实的青少年队伍,康德乒乓球俱乐部才能走上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这方面,欧洲俱乐部有很多值得借鉴之处。”

  【教父归渝·档案】

  李先觉:男,生于1941年,运动员时期效力西南战斗队、四川队,曾多次获省市乒球赛冠军,全运会最好成绩列第五,为当年四川男队五虎将之一。1966年开始执教生涯,在市内大渡口37中执教期间,先后带出马金豹、何东梅和袁双喜等著名重庆运动员,并于1974年开始先后援外多哥、前南斯拉夫和德国。1989年担任德国男队主教练,先后获得第40届世乒赛男双冠军、欧锦赛团体冠军和奥运会男双亚军、男单第三名的成绩。因为带领德国乒乓球男队取得历史性突破,后被德国乒协任命为著名的海德堡训练中心校长,著名球星波尔、许斯等均为其弟子;期间还担任德国乒协七名委员之一,并成为德国教练委员会顾问,负责德国所有A、B、C级教练证书审批。1998年退休回国定居成都,并继续从事青少年乒乓球推广工作。

  记者范天亮网络编辑:甘健

声明:以上内容为网友上传用于球迷免费分享,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更正、删除,谢谢!
路过
路过
雷人
雷人
握手
握手
鲜花
鲜花
鸡蛋
鸡蛋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

推荐阅读

  • 微信二维码
    微官网
  • 微商城二维码
    微商城
  • 腾讯微博
    精英微博
  • 网络合作
    网络合作
返回顶部
意见反馈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