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明信片 在这里,旋转的银球不再是牵动胜负的筹码,被赛场绷紧的神经也可松弛放下。在新横滨体育馆大厅一角的乒乓博物馆,欧洲早期的贵族乒乓用具、中美乒乓外交的历史见证……国际乒联博物馆馆长洽克·霍因倾其一生精力收藏的乒乓珍品,将带你穿梭时空,告诉你别样风情的银球历史。 1901年、1904年,不同数字的背后,牵系不同的中国乒乓历史。 走进位于新横滨体育馆二层的博物馆,乒乓这项运动厚重的历史味道扑鼻而来。二十世纪初的镂空花纹木质球拍,诉说着100多年前,乒乓满带一身的贵族气息。而最早使用的橡皮乒乓球,揭开了乒乓的“身世之谜”:十九世纪八十年代,两个英国贵族青年在酒吧为打发无聊,用烟灰缸击打橡木瓶塞,随后发展成风靡全球的“桌上网球”。 至于乒乓传入中国的时间,早前学术界普遍认为清光绪三十年,也就是1904年前后。但洽克·霍因的发现,撼动了这一说法。 在洽克的指引下,记者见到了强有力的证据——一张邮戳上赫然印着“CHINA 1902.1.25”的明信片。这是一位欧洲人当时从天津写回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的,从德国设立在天津的邮政机构挂号寄出,文字用法语写成,只有寥寥十几行,却述说了乒乓球当时在天津已经十分普及的情景。 当洽克第一眼在网上见到这张明信片时,眼睛一下子就亮了,“为它,我花了400美金,钱包在哭泣,我的心却无比满足。”邮戳是1902年,但结合明信片内容,洽克估计,至少1901年在天津的欧洲家庭,乒乓就已经非常流行了。 至今还单身 说到这里,必须提一下洽克其人。这个来自美国匹兹堡的老人,今年64岁,头发花白,戴一副眼镜,说话彬彬有礼,现居住瑞士洛桑。 年轻时的他,痴迷乒乓球,曾打过美国大学俱乐部联赛,还拿过冠军,后来因背伤被迫放下球拍,成为一名计算机软件工程师。但他对乒乓的热情,从未熄灭过,甚至为此他终生未娶,把所有财产都花费在乒乓收藏上。几年前,洽克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将毕生收集的约3000件有关乒乓的球拍、徽章、资料等珍贵物品如数捐赠给国际乒联,他也因此被任命为博物馆馆长。 “朋友们说我疯了,但我喜欢。我没有妻子也没有孩子,这些珍品就是我的家人。” 冠军墙梦想 随着收集工作的逐渐深入,洽克和中国也结下不解之缘。 尽管此次展出是在横滨,但在展馆一角,洽克很精心地布置了和乒乓外交有关的收藏品:1971年4月26日出版的《时代》杂志,封面上刊登着美国乒乓运动员在长城上的合影;一张古老的黑白照片,是中美两国运动员交锋后在体育馆留下的合影…… “乒乓外交,是乒乓发展史上不可忽视的一笔,因此无论在哪里展出,这一块内容都不能少。” 在展厅的另一侧,一面16米长的世乒赛冠军墙,则记载了世乒赛所有的冠军。而从上世纪90年代起,中国运动员的脸庞几乎占据了全部江山:从邓亚萍、王楠、刘国梁,到王励勤、马琳、张怡宁、郭跃。 洽克告诉记者,自己还有一个未完成的梦想:所有冠军在这面墙面前,和自己的照片,来个合影。 墙上记载的冠军至少有几十个,但真正来过博物馆的,还不到十个。“中国球员里,只有刘国梁和王励勤来过,那是在萨格勒布,所以我要想完成这个梦想,还需要中国球员鼎力支持才行啊。”说完这些,洽克略带遗憾地笑了笑。 晶报横滨专电 特派记者 钱擎/文、图 □记者手记 进入状态 昨天恰逢日本一个传统节日,全民放假。夜晚的街头,变得喧嚣嘈杂,七个一群、十个一伙的上班族,幽灵一般从居酒屋里钻出来,开门的瞬间,欢快的音乐声趁机也跑出来溜达一圈。 体育馆上座率昨天也争气了一把,靠近中央球台的一角,坐满了本地观众,大部分穿着统一服装、拿着塑料充气棒,整齐划一地为日本运动员加油。这是日本啦啦队的特点,不管什么项目、在哪里举行比赛,他们都是有组织、有纪律的。 中国队昨晚也正式亮相在混双比赛中,各对组合轻松搞定对手,当他们走过混合采访区,憋了几天的老记们,问题一股脑地倒了出来。 城市、赛事、公事……方方面面都进入状态。 声明:以上内容为网友上传用于球迷免费分享,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更正、删除,谢谢! |
2025年6月9日,2025年乒超联赛第一阶段比赛在河北雄安新区顺利开幕,历时3天已圆满结束,广州轻[详细]
2025年上海宇枰斯帝卡乒乓球青少年男女混合单打赛事报道5月5日,由上海宇枰萌芽乒乓俱乐部主办,[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