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关于本届东亚运动会上中国女乒穿短裙出赛的消息着实吸引了不少眼球。
“中国女乒新裙装出征东亚运 曹臻害羞露太多” ,“中国女乒换裙装比赛惹人眼球 活动范围更大不会走光”, “乒乓球裙装应学网球 裙角飘扬不惧走光更吸人眼球” 其实,网球、羽毛球等项目的女选手早就在场上裙袂飘飞了,媒体的目光似乎并没有投去太多的关注。这回女乒的“改革”所引发的聚焦,似乎从一个侧面印证了乒乓球这项运动日渐式微的一丝尴尬。 说是“改革”,不如说是“复古”更贴切些。“Table Tennis”这项运动创设初期,女子的服装就是清一色的长袖长裙,与欧洲女士的日常打扮无异。二战以后,长裙虽然逐渐变短,但其款式依然还是在“欧风”的主导之下。随着50年代的日本以及随后的中国在乒乓球竞技水平上逐渐超越欧美占据主导地位,女乒的着装也随之“东方化”,裙装和紧身款式消失了,最终变成“男女同款”。 短裙的消失是无声无息的,乒乓球世界还有更大的问题和震动,那就是中国军团的“一超独霸”。 对从上世纪走过来的国人而言,“乒乓球”这三个字曾经意味着一个国家的崛起以及她所渴望的尊严,在一些宏大叙事里,它闪着银色的光;而对于很多“60后”、“70后”而言,这三个字则代表了藏在书包里面的一副“红双喜”拍子、以及那些课后操场上的快乐时光。乒乓球在这个国家被赋予了太多特殊的意义,远远超越了这项运动本身,伴随着这些意义而来的,是“举国体制”包裹下的一次次成功。在这样的时候,谁还会去关心“短裙”还是“短裤”?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竞技体育的魅力如同一本精彩的推理小说,所有的忐忑不安、所有的翘首以待,都是为了等来“哦,原来是他!”的那份惊喜畅快。一场可预知结果的比赛就和一本知道了凶手的小说一样无聊乏味。过程当然很重要,但大多数人更喜欢生活中多一点期待和惊喜。随着中国军团一次次的“囊括”乒乓球大赛的冠军,这种期待和惊喜正在一点点的变成审美疲劳。 平心而论,就娱乐性和观赏性而言,乒乓球在众多的运动项目中并不突出,其在体育世界的影响力也远非我们想象的那么大。当这项“小球”运动连最后的悬念都快要失去的时候,危机产生了。这些年来,无论是“小球改大球”还是“21分改11分”乃至“使用无机胶水”,国际乒联的一系列动作说到底就是为了“增加悬念”,但现实是令人失望的:乒乓球比赛越来越缺乏悬念。缺乏悬念的必然后果就是观众和赞助商的流失,伤害的是这项运动本身。 超短裙会是一根救命的稻草吗? 2006年,国际乒联妇女工作小组在乒乓球女子世界杯上专门提出“裙装”问题,第二年又在中国成都举办了乒乓球服装大赛,其主旨就是为了在技术性改革的同时在时尚方面做些文章,尽量将观众的眼球重新吸引到乒乓球赛场上来。 当本文开头的那几行粗体字标题横亘在浏览器的醒目位置时,我对“乒乓球”的记忆被短暂的唤醒了,尽管唤醒的方式多少有一些尴尬:略带暗示的标题和几张完全无需暗示的特写图片。我几乎要说,这次“改革”似乎接近于成功了,至少,它让一个对此早已失去热情的人在电脑面前移动了十几分钟的鼠标。不过,一切似乎也就仅此而已了。 运动的魅力来自于竞争和夺取胜利,让过程充满力与美,让结果充满期待,这是一切运动抓住人心的不二法门。 “眼球”的视线所及处,“短裙”只是很小很小的一个角落,观众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如果这次的“改革”是为了挽救乒乓球这项运动的话,可以断言它注定只是一则花边。裙下的风光最多不过是增加了几次点击而已,绝不会带来更多的东西。 “超短裙”之后,接下来该是什么呢?当然是“走光”了,很合理、很自然的逻辑。 又会多一些点击和眼球,但那些记忆会越来越远去,难以唤醒,这不应该是乒乓球运动的未来。 声明:以上内容为网友上传用于球迷免费分享,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更正、删除,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