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称为“国球”的乒乓球运动可以说是中国如今最具优势的体育项目。虽然迄今为止,中国在乒乓球这个项目上已获得了超过100个世乒赛、奥运会冠军头衔,但当年的第一位突破“零金牌”的选手却注定是伟大而艰难的。祖籍广东的容国团就是那个独一无二的第一人——堪称中国乒球、中国体育开天辟地式的人物。 1959年,容国团在多特蒙德举行的第25届世乒赛男单比赛中,斩获了象征男子乒乓球最高荣誉的圣·勃莱德杯。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个世界冠军头衔。从那以后,中国乒乓球队开始向世界顶尖水平迈进,并逐渐成为世界乒坛最强大的力量。不仅如此,容国团当年喊出的“人生能有几回搏”,至今还深刻影响着中国一代又一代体育人。 冠军向中国人敞开大门 祖籍广东省中山县南屏乡(今属珠海市南屏镇)的容国团,1937年8月10日出生在香港的一个海员家庭。最早在家乡广东珠海一所华侨学校上学,成绩优异,学打球也很用心,1948年初转到香港的慈幼学校。1955年至1957年,容国团曾多次随中国香港乒乓球队到广东进行友好访问和比赛。1957年4月,日本队参加第二十三届世乒赛后到香港访问,容国团击败了刚获男单冠军的荻村伊智朗。当年9月,容国团作为港澳乒乓球队队员到北京、上海、杭州访问,此行进一步坚定了容国团为国效力的决心。两个月后,他在祖国的召唤下毅然回到了内地。 20岁的容国团选择了进入广州体育学院继续学习。当时中国体育仍遭西方封锁,中国运动员的体育成绩不被认可。面对此种国际环境,容国团在广州体委一次大会上立下“3年夺取世界冠军”的誓言,引起轰动。 当时有人对他说:“壮志可嘉,不过还是不要说出来的好,公开表态之后会让自己很被动。”对于这样的担心,容国团坚定地答道:“我之所以公开表态,就是要堵死退路。” 谁也没想到,他竟然如此之快地实现了自己当时被视为梦呓的豪言。1959年4月在多特蒙德举行的第二十五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上,容国团连续淘汰6名强手,在决赛中与匈牙利名将西多狭路相逢。在决赛首局失利的情况下,容国团长短结合、“软硬兼施”,调动对手左右奔跑、前扑后撤,连扳3局,在代表个人最高水平的圣·勃莱德杯上第一次刻上了中国人的名字。 回国后,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接见了乒乓球代表团成员。周恩来总理更将容国团夺冠和十年国庆视为1959年两件大喜事,将中国首次生产的乒乓球命名为“红双喜”。这也使得乒乓球热在全国迅速兴起。 当年容国团的队友,现任国际乒联终身名誉主席的国乒元勋徐寅生回忆往事感慨万分:“容国团夺冠实现誓言不容易呀,通往世界冠军之路的厚重而神秘的大门,从此向中国人隆隆洞开了。 日本乒乓王国因他落幕 作为一个教练员,容国团开创了中国乒乓球之所以领先世界的技术流派,并带领中国女队首夺考比伦杯。他不但继承和发展了我国传统的左推右攻的快攻打法,而且独创了用同一动作发出转球与不转球的新技术,创造出一套推、拉、搓和正反手攻球相结合打法,大大丰富和完善了我国乒乓球运动“快、狠、准、变”的战术。 中国女子乒乓球队在前进的道路上曾经有一段波折。1953年,中国女队初次参加世界锦标赛,在团体赛的小组赛中接连失利,单项比赛也都名落孙山,被评为世界二级球队。经过8年的努力,中国姑娘们在第26届世界锦标赛中夺得了女单冠军、女子团体和双打亚军,以及3个项目的第三名,一举跃为世界一级第二名。 在第27届世乒赛中,中国女队球员青黄不接,争夺冠军的愿望落了空,团体赛和单打、双打名次都退居人后。第27届世乒赛后,女队队员们埋头苦练过硬的基本功,立定志愿,“我们一定要拿世界冠军”,而带领她们实现这一宏愿的,正是容国团。 1965年春天,当第28届世乒赛在前南斯拉夫卢布尔雅那开幕时,年仅28岁的容国团担任教练已两年,执教中国女队只有4个月。女团比赛,中国队屡派两名攻球手李赫男和梁丽珍出战,所向披靡。讨论决赛名单时,容国团拿出早已成竹在胸的方案。他画了一条龙,龙身处写着梁丽珍、李赫男的名字,两个龙眼则分别写了“林(慧卿)”、“郑(敏之)”。中国女队以明显的优势击败了6次夺冠、最近连续4次夺冠的日本队,首捧考比伦杯。外国通讯社评论:“中国人这种大胆的策略,将在世界乒坛传为佳话。这一胜利令人信服地看到了旭日东升的新中国。” 容国团的好友张五常回忆说:“容国团创立了持直板的4个重要法门:发球、接发球、左推、右扫。我们今天看来是很基础的打法,但在上世纪50年代却是一种革命性的创新。容国团的方案一定下来,日本的‘乒乓王国’就一去不返了。”对于中国乒乓球运动的发展来讲,直板的地位直到今天也非常重要。容国团便是直板的代表。容国团的球路在当时来看充满变化,这种多变的特点也成为了如今中国乒乓球队长盛不衰的源动力。 拼搏精神成宝贵财富 除了作为球员和教练为祖国捧回冠军,容国团还为中国体育留下了更重要的精神财富。他首先喊出的“人生能有几回搏”,助“国球”走上长盛不衰之路。后来,拼搏精神渐渐成为中国体育界常用语,激励着无数人战胜困难,勇敢前行。 1961年,第26届世乒赛在北京举行。男团比赛,中国队势如破竹杀入决赛,与当时的亚洲霸主日本队最终相遇。当晚的北京工人体育馆座无虚席,所有人都清楚,这将是一场写下王朝更迭史的关键较量,也是一场双方都输不起的决斗。中国队与日本队苦战7局之后,以4比3领先。 当时已成为众矢之的的容国团,在此前的比赛中已经先后负于荻村和木村。大战之前的压力让他淌下了眼泪。队友邱钟惠问:“下一场你准备怎么办?” “人生能有几回搏?”容国团举双拳仰天长啸,“此时不搏,更待何时?”在关键的第8局中,容国团面对劲敌星野展弥,沉着地用推、拉、搓相结合的办法钳制住对手,最终以2比1获胜。中国队以5比3击败日本队,首获男团世界冠军。从那以后,中国乒乓球队开始逐渐形成集团化优势,优秀运动员不断涌现。 容国团的队友、世界冠军李富荣表示:“容国团之所以成功,在于他敢于拼搏,敢于喊出‘人生能有几回搏’的豪言,而他的成功,也最终激励其他中国乒乓人投身拼搏的行列中,最终形成了一种向上的力量。” 而徐寅生认为,容国团取得胜利的意义不仅在于他敢一个人闯,他的拼搏精神代表一个方向,就是中国运动员有信心、有能力攀登世界体育的高峰。有了容国团的开山之冠,后来的运动员冲击世界冠军就容易了。上个世纪50年代,中国人与外国人比赛,比赛领先了或者已经感觉到对方没打好,但我们却信心不足,底气不足。敢于拼搏,敢于胜利是容国团留给后人的最大财富。 声明:以上内容为网友上传用于球迷免费分享,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更正、删除,谢谢! |
2025年6月9日,2025年乒超联赛第一阶段比赛在河北雄安新区顺利开幕,历时3天已圆满结束,广州轻[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