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师决赛,永远是中国乒乓球的主旋律 以“国球”的名义垄断全世界金牌,中国乒乓让乒乓这项运动本身变得越来越无趣无聊,甚至从某种意义上,阻碍了乒乓运动良性健康的发展。 李晓霞和丁宁如愿会师女单决赛,继承了国乒光荣的革命传统。自从乒乓球项目在1988年进入奥运会后,这已经是中国女乒第五次会师女单决赛,仅仅在1996年和2004年没能实现对金银牌的包揽。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国女乒将这种垄断发挥到了极致,张怡宁、王楠、郭跃包揽了金银铜牌。 这种可怕的垄断惊动了国际乒联。此次伦敦奥运会,各国单打参赛人数上限只能两人。总算遏制住了四年前中国女单让三面国旗同时升起的情形。可是,如此“雕虫小技”,简直聊胜于无。只要你不阻止中国乒乓球参加国际大赛,冠军还是我们的。伦敦奥运会,李晓霞、丁宁照样会师女单决赛,你奈我何? 女单只是一个代表。中国乒乓的垄断是史诗性的。自1988年汉城奥运会可以玩乒乓开始,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国队拿下总计24枚金牌中的20枚!而奥运会金银铜牌在此期间共产生76枚,中国队获得了其中的41枚! 夺冠、会师、包揽;包揽、会师、夺冠。中国乒乓不停重复着这个“主旋律”,循环往复,不厌其烦。 可是,我们有点烦了。当大家玩变成自己玩,当我能玩而你没得玩的时候,乒乓球的乐趣与意义在哪里? 记得鹿特丹世锦赛的时候,从队内选拔,到热身备战,再到赛事本身,乒乓球世锦赛几乎全程直播,搞得国际足球赛事基本靠边站。 国乒也争气,继续玩垄断,毫无悬念地包揽会师。其实,看乒乓的真有那么多吗?记得央视体育总监当时说,“国球垄断,毫无悬念,希望对手能够赢一场比赛,这样收视率会提高不少”。 再看鹿特丹现场。至少透过电视画面看到的场景,都是看台空空如也。欧洲人想,既然玩不过你们,你们就自己玩吧。欢迎到我们国家自己玩。 问题来了。不是说乒乓球是国球吗?不是说乒乓球是中国第一运动吗?怎么观众越来越少了呢?怎么提高收视率的希望,竟然是期待对手赢球?这是一种什么垄断?这样的垄断有何意义? 世界体坛,垄断现象不少。譬如足球。西班牙队从欧洲杯到世界杯再到欧洲杯,这四年来,国家队完成大满贯。而巴塞罗那(微博 数据) 更被称之为“宇宙队”,地球人已经阻止不了他们的统治。 不过,西班牙足球的垄断,并没有让足球的生命力下降。相反,巴萨(微博 数据) 与西班牙的足球风格,成为全世界效仿的对象。他们让足球更有意义,风格更多元化。 再说篮球。美国人当初派出的可是业余球手参加奥运会。待到全世界篮球水平大幅上升后,才被迫启动NBA(微博)的梦之队。即便这样,梦之队也有失手的时候。但谁能说,NBA、美国篮球让篮球失去了魅力? 当一个霸主连喝彩的人都没有的时候,那才是最可悲的事情。 中国乒乓搞了很多年乒超联赛,但这种伪市场化,伪职业联赛,一点没有起到真正的普及作用。举国体制下的乒乓球长期有纳税人供养,而“乒超”还要攫取市场资源,球员一年的使用权开出数百万的高价,这种两头好处均沾就像足球的“管办一家”一样,大大阻碍乒乓的发展。 说到底,中国式垄断还在机制问题。我们的乒乓球训练就是举国体制下的集中训练制,把制造金牌作为唯一指标。 瑞典人瓦尔德内尔曾经说,他是在自家街区的一个乒乓球俱乐部里学球,然后再一级一级打上去,最后参加国家队,一切都是业余的。这样的情况,休想在中国发生。 破除畸形垄断,打破体制坚冰,良好的期待与固执的无奈还会长期存在,正如:一方面,我们对不顾一切制造金牌的比赛乏味了,而另一方面,他们还在不顾一切地追逐金牌、制造金牌。 声明:以上内容为网友上传用于球迷免费分享,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更正、删除,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