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巴黎讯 10年后,张怡宁又回到贝尔西体育馆。接受采访、与志愿者合影,“老张”都很耐心,她说一直感觉对不住喜欢她的球迷,退役时没打招呼就走了。这次来欧洲,张怡宁的身份是中国乒乓球学院院长助理,负责在德国、法国选择分院地址,“现在生活挺好的,当时离开时,就想过不会离乒乓球太远。”
新京报:这次分院选址进展如何? 张怡宁:我在乒乓球学院主要负责国际交流部,在欧洲建分院我都得参与。我们原定考察3个国家,但由于签证的关系,这次只到了德国和法国,英国还没去。 新京报:具体城市确定了吗? 张怡宁:德国有两个,一个是海德堡,一个是慕尼黑理工大学。选分院一定要跟高校结合,我们的主旨就是体教结合,希望运动员一边打球、一边学习。上海体院(乒乓球学院所在地)那边的孩子也可以过来这边(欧洲)选修学分。 新京报:分院选址主要考察哪些环节? 张怡宁:主要是科研、学习和训练3个方面。学院去年来过一次,但当时这边做不到体教结合,这次他们答应可以共修学分。其实,欧洲喜欢乒乓球的人很多,只是没人真正去抓,俱乐部的招生也比较难。这边俱乐部教练也不像在中国受人尊重,他们都得听队员的。 新京报:法、德两国的俱乐部联赛不错,有没借机考察一下? 张怡宁:俱乐部没去,但去法国国家队看过,他们的整体条件很好,有两个大的室外田径场和一个室内田径场,离市区只有15分钟车程。 另外,他们的医疗特别厉害,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冷疗法。这种疗法分零下10度、零下60度和零下110度。队员穿一个小短裤就进去了,低温可以把伤的地方冻住,待上3分钟,出来后跟踩在棉花上似的。我进去感受了一下,零下10度还好,零下60度根本待不住。 转型之后香港上海两边跑 新京报:10年后又来到这个球馆,感觉怎样?
新京报:现在重心还是在香港? 张怡宁:住在香港,工作在上海,因为乒乓球学院在那边,董事会开会时我就回去。 新京报:出来这么长时间,谁在家里带俏俏(张的女儿)? 张怡宁:我先生的弟弟、弟媳,还有保姆,很放心。再说了,总得有取舍嘛。 新京报:离开球场这么长时间,现在的生活怎样? 张怡宁:现在的生活很适应,当时决定离开时就想好了,不会离乒乓球太远,所以很习惯。 新京报:看到队员比赛,有没有上场的冲动? 张怡宁:完全没有,现在挺好的。 新京报:现场很多球迷都还记得你。 张怡宁:其实,我特别想对球迷说声对不起,当时没打声招呼就突然离开了。谢谢他们还一直记得我。 声明:以上内容为网友上传用于球迷免费分享,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更正、删除,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