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结构是KOTO+云杉+AYOUS, 面材和大芯层较老OC要厚一些 整体厚度标称是6.5mm, 实际这块板厚大概6.2mm! 选材、做工都属上乘, KOTO面材晶莹温润、鳞纹隐现, 云杉力材均匀细致、美轮美奂! 最为人称道的是世奥得的AN柄, 握感极之舒适,而外型则圆润而不臃肿, 纤巧又不失饱满!
因为到手后刚刚打过两次, 体会不是很深,简单说两句供大家参考! 虽说是仿老OC的经典架构, 但实际打起来和OC的差异还是很大的, 底板整体的形变比OC要小,吃球不如OC深, 因而正手拉球的力量和二速和OC比还是有差距! 配39度狂3威力明显不足, 用42度2.15的国狂作正手, 则力量、旋转有很大改善! 手感和控制则很好, 可能由于板身较OC厚, 损失形变的同时也减少了震手感, 攻球、反手弹击较扎实,出球也比OC快。 整体感觉更象也是同样结构的P500而不是老OC! 其综合性能可以用“中规中矩”来形容, 不过对于其1XX¥的价位(全新), 个人认为还是物有所值的!
有点遗憾: 世奥得显然是采用了老OC的经典结构, 然而又想对OC的缺陷有所改进或加强, 因而在各层结构选材相同的情况下, 增加了面材和大芯的厚度,而云杉厚度不变。 老OC的KOTO面材厚度大概是0.4mm,赛搏是0.55mm; 老OC的AYOUS大芯大约3.1mm,赛搏是3.6mm左右。 希望通过加厚板身改善OC攻球、弹击软肉、震手的问题, 而通过保持云杉(“弹弓效应”的主要缔造者)的厚度 希望达到较好的整体形变和二速, 但个人认为厂家忽略了一点: 虽然加厚的面材和大芯的确起到了改善攻球和震手的作用, 但由于面材的加厚导致底板通透性的下降, 以致手感虽然比OC实在但稍稍木了一点! 另外KOTO较LIMBA要硬一些, 在比较薄的情况下(如老OC:0.4mm), 对云杉的隔绝作用不是很强, 发力后一般能较容易地打透到云杉层, 导致云杉形变从而发挥“弹弓效应”, 给球一个加速助推的后劲! 而加厚到0.55mm,相对较难打透, 肯定会影响到云杉的形变, 而加厚的AYOUS大芯仿佛又在云杉后面加了一层棉垫, 这对云杉的形变和通透性无疑是雪上加霜! 因而我感觉同样发力情况下赛搏的整体形变比OC小很多! 底劲毫无疑问地受到了影响! KOTO面材同样加厚的狂飚王则采取了减薄大芯的方法, 从而尽可能少的影响云杉发挥“弹弓”作用, 事实证明至少在这一点上狂飚王是成功的!
我有几点构想,未必真行得通, 提出来和大家讨论讨论, 权当抛砖引玉吧! 鉴于STIGA的粘合技术独步宇内、难以超越, 而且粘合技术对我们而言太过专业, 所以有关这一方面本帖不予讨论! OC的改良方案可从其他几个思路出发: 1.加厚板身: 事实证明这仍是解决震手、攻球不利的有效办法, 各层全部加厚的想法显然不太实际, 首先重量的问题就无法克服! 不过可考虑面材、云杉保持原样,单纯加厚大芯! 当然大芯加厚仍会影响到整体的形变, 但对最重要的云杉形变影响较小! 其他不变,加厚云杉的想法也不错, 应该可以提高底板的弹力储备, 但也有一个度,过犹不及! 同时还要考虑重量问题!
2.板身厚度保持原样甚至更薄: 这样可以保证底板整体的形变不会受太大影响, 我认为可采用以下的方案: a)面材不变,云杉适度加厚,大芯减薄一点, 优点是手感通透,二速和形变损失不大! 但要打透至大芯,以发挥底板所有潜能比较难! b)面材改KOTO为LIMBA,稍加厚, 云杉也加厚,大芯变薄! 由于LIMBA较KOTO软,更易形变, 厚度虽然稍有增加但仍保持不错的吃球, 也较容易打透到云杉,虽然大芯变薄了, 但加厚的面材和云杉可以弥补一部分底劲的损失!
3.其他方案: 试验阶段的狂飚王除加厚面材、云杉外, 还尝试通过改变板面形状、大小来改良性能, 我原有的那块H-WL柄加狂飚王板身的无字版本, 板面就和OC有很大不同,板面稍缩短了一点, 拍肩明显加宽了——竟达到10cm左右, 我想其原因一方面可能是使底板重心更靠近拍柄, 利于改善手感和控制, 另一方面拍肩加宽、板面缩短变小, 无疑也使击球后的震感减少、手感更趋实在! 乒乓家园fdcwq球友还考虑过用美桧代替云杉作力材的方案, fdcwq对材料学和力学颇有研究, 文章旁征博引、言之有据,写得煞是精彩! 我把链接附在下面,大家有兴趣的去看看! 声明:以上内容为网友上传用于球迷免费分享,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更正、删除,谢谢!
|